首页 > 专题导览 > 监测预报 > 监测预报图文知识 > 正文
科普知识六 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8日 阅读次数:2325
分享到:
来源:滨州数字地震科普馆
【字体:

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周恩来总理三次视察地震灾区,并向科学工作者发出了“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号召。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全国约有54个科研单位,2 600余人来到邢台震区,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努力探测地震前兆信息,探索地震预报之路。 1976唐山地震不仅因死伤人数巨大而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而且其震灾波及到了北京。震后在地震现场从事地震预报研究的单位、人员不计其数。中国科学院的大多数研究所、水利部、地质部、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测绘总局等部门及各大专院校都有大量的科研人员投身到地震预报的探索中。他们利用各自的专长,在现场架设仪器,捕捉强余震前的前兆信息。并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处理、分析,寻求与地震相关的变化,进而尝试可能的预测预报。

几十年来,经过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在探索的上百种地震前兆监测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地震观测(记录地震发生时,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地壳形变观测(含地倾斜、应力、应变、重力、空间大地形变测量、断层形变测量等),地磁地电观测(含地磁场、地电场、介质电性等),地下流体观测(含氡、汞、离子等地球化学成份及水位、流量、地温等观测),以及动物习性观测等十余种方法和手段。


本站部份信息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